桥上
他会陪她去博物馆看哥窑的瓷器吗?很久她都领会不到裂纹的妙处,只觉是浮华之中司空见惯的畸形审美,缠足、病梅,莫不如是。若不是她的梦中总有个女人哭他碎了,她多半依旧对哥窑瓷毫无兴趣。她一直喜欢雍正时玲珑深秀的单色釉瓷,其时粉彩也素雅。乾隆以后,便什么妖魔鬼怪都冒出来了。
但他与哥窑瓷气质最似。她也想在透明橱窗面前,将里面的瓶子指给他看,也说他碎了。他会是什么反应呢?说这是无聊的小孩子心性?他若能答应陪她去,便已是万幸。怎么才能骗他和她去呢?学校必须拍照的“社会实践”?他会说随便找个姑妈,她们都很乐意陪她,但他抽不出时间。
其时正走到一座石桥上,她犯愁停下脚步。影于是也停步,走出遮阳伞下,至石栏边,望向江面。她靠近继续替影撑伞,却被挥手拒绝。她回过神了。
“你还记得‘风筝’吗,鲁迅那篇文章?”影似永远不会忘记看过的文章,里面的人物、情节,甚至一些独特的细节,往往能随口道出。她依稀记得那篇文章在课文里,如果不是影提起,她已无一点印象。
“春天总是让人怀旧伤感。”影轻叹一声,断续道出一段故事,她没有办法在一旁插嘴。
“穿裙子这种事……上次还是在小学三年级。夏天,迟迟不落日的傍晚,难得一家三口,准备一起出门散步。我想穿上钟爱的碎花裙,妈妈却沉下脸,说我‘太要好看’,小孩子家不能这样。”“太要好看”的原话是一句不太好听的方言,或许说成臭美更恰当。
“后面的事很容易猜到。我不肯妥协,执意要穿,平白变成一场争执。我爸也帮着她骂我,在一边煽风点火。最后僵持不下,我妈拿起一把很大的剪子,将裙子剪成了一堆碎布。”
一个文不对题的故事,根本无关最后一次穿裙子,只是不再穿的缘由。
“要不是今天看见穿裙子的你,我都快忘了,曾经还有这样一件事。最初读到那篇文章,我还以为自己的立场更接近叙述者的‘我’,而不是被毁掉风筝的弟弟,被文末犀利而冷峻的批判折服。
“这种感觉,就好像不断学会独当一面,赌运气绝处逢生,小有所获却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真正无法跨越的界限被讳莫如深,刻意遗忘。我想那种冷峻的气质或多或少,也是源于遗忘。麻木与冷漠环环相扣,从头连到尾,也像没有内核的套娃游戏。
“但很奇怪。一次闹完以后,勇气也像被剪碎了。当时寸步不让,过后只想妥协,为了一件小事架空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被两个大人连番冷眼,根本不值。我至今觉得他们在这件事上做错了,却害怕再生事端,不想和他们讲道理,极力避免触碰让他们生气的线。事情终于因为它的微不足道而被淡忘。最初的时候,也想不通这些,只是像现在说的,走得一步不差。
“他们现在也一点见不得我打游戏。一边说着适可而止他们并不反对,但被看到就是过度。只有吊住排名,他们骂我才会气短。我试图和他们谈判,以交易的方式议和,他们开始和我谈感情。”
影交扶在横杆上的手松开,似准备结束这个话题,转身背倚石栏,“对不起,为了一点小事伤怀,也够矫情的。”
她第一次遇上这样的情况,想告诉影,她深能体会那种愁怨。但若设身处地,影或许更需要一点实在的安慰,而不是虚浮的同情。可是,又该以何种方式安慰,才不像是居高临下的怜悯呢?
他纵万般不是,却给了她整片自由。
她又挽起影的手,问:“你会恨他们吗?”
影却很惊讶,睁大眼睛看她,“为什么会这么问?不好意思……我只是晒着太阳,想发一下牢sao。”
她也与影大眼瞪小眼,“我……可是……听起来好像没有那么轻松。”
“是你太较真了,平常也是,总是小心拿捏着什么。”影抬高手,摸摸她的头顶。她稍稍屈膝,配合影的动作。
原本两人身高相差无几,她穿上带跟的皮鞋,完全比影高出一截。
影像解谜一般地认真询问,“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习惯自卑吗?”
她点点头。察言观色,少说少错,的确是和他相处养成的习惯。
“自信一点。真正一无是处的人,连自己一无是处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