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初中和高中,孩子都遵从着这个习惯,将名牌别在了这个位置,而等他自己有了孩子,他也依旧重复着这个习惯,将名牌给孩子别在了同样的位置上。
另一版则是红军爸爸抱着小小的孩子在村口的桦树前分别,并且指着头顶的树叶告诉小小的她,等头顶的树叶再次变红了,他就回来了。之后,孩子每天都会到树下来看树叶,这里按照林仙仙的想法,是想用四季景色交替轮换一下,表现一下时间流逝的那种感觉的,但他们这个短片,实在是耗不起这个时间,只能退而求其次的只用孩子的成长来表现了。
孩子一年年的长大,树叶也是红了又红,可那个曾经说过,等树叶再次变红就会回来的人,却始终都没有回来。
已经变成了缺齿老太婆的孩子捻着一片红树叶,对着父亲去路的方向,映着斑驳的树影,呢喃道:“叶子已经红了,你,什么时候回来!”此处要表现出那种再不回来我就等不到你了的悲哀与执着,而这个悲哀也需要演出层次感,毕竟这是一种明明猜到了结果却又依然固执期待着的悲哀。
所以这个老年时期的演员的演技就很关键了。
与第一版相比,显然第二版这个故事要更丰满一些,第一版虽然也很有寓意,但未免会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附会之感,毕竟名牌位置这个东西,变数太大了,不一定就只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有点硬往观者嘴里喂概念的意思。
但这个第二版拍起来也是有各种小难度的,主要的难点在于第一版的演员,基本都是承载名牌的道具,有没有演技都不是很重要,但第二版因为要表达的是感情,所以选演员的时候,对演技是有一定要求的,另外取景也是一个问题,第一版取景基本用不着怎么过脑子,只要把小初高的学校标牌给带进镜头里就行了,但第二版取景就需要考虑很多问题了,比如树往哪找啊,现在已经入秋了,怎么拍到绿叶的镜头啊,不然树上一直都是红叶的话,就没有了剧本中想要表达的那种季节变化的味道了。
等等等等,凡此种种,类似的细节问题还有很多,有的甚至是开始的时候预想不到的,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哪哪哪还有问题。
总之,第一版故事虽然有缺陷,但是好拍;第二版故事虽然很有韵味,但想要拍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三个人凑在一起研究了一下,最终决定,还是拍摄第二版:《叶子红了》的故事。
毕竟他们还是有近水楼台的优势的,大学里就有表演系,拉个把有演技的演员过来帮下忙还是没什么难度的,顶多也就是请个饭的交易,至于老太太的演员,那不是还有表演老师么,虽然没有这么老的,但老师的人脉圈应该能找到这样的人来帮他们友情客串一下下的吧,实在不行的话,稍微改改剧本化化妆也是可以接受的……吧!
定了剧本后,三人又跑出去采风,终于在H市的枫山山脚处,找到了一个符合剧本意境的取镜处,难得的是,这里还有那种老村茅草盖出来的老房子,当然这也只是锦上添花,最主要的还是那颗长在了路口的树,虽然是枫树而不是桦树,不过有鉴于它们都有红叶子,所以这个小差异基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至于绿叶的镜头,枫山山顶上,还有一些枫树的叶子没有变绿,他们完全可以选择仰拍的镜头,找一颗树冠形状与路口的这颗比较相近的枫树取一下景。
定了取景地之后,三人开始张罗演员和戏服的事情,戏服的话,表演系的服装道具里倒是有一些剧组淘汰下来的戏服,这个跟保管服装的导员老师签个借据基本就可以搞定了,这些工作包括招募演员之类的杂事,都是方铭一个人完成的,而林仙仙和宁北则负责选演员,一个负责扣演技,一个负责扣画面感觉。
而幸运的是,他们最先定下来的演员,就是饰演主角老年时期的演员,这位演员是表演系的老师帮忙请来的,是那位表演系老师的……呃……师祖?!老师的老师,应该叫师祖吧?!
这位艺名叫红莲的老师,年轻的时候在黑白抗战老片中可是演过女主角的,后来退下来专心搞教育事业了,就不怎么出现在荧幕里了,演技是绝对杠杠的,她现场给林仙仙和宁北来了一段儿,那水平,怎么说呢,可以堪称神技了,即便是场景不对,但老师的那一个眼神,差点没把林仙仙给看哭了,真的演出了那种迟暮的、执著的等待,那种无法继续等待下去的惋惜迷茫,以及林仙仙想要表达的那种悲哀,都传达得非常的到位,很动人。
因为这位红莲老师的表演,林仙仙想着要不要在最后再加一场树下无人,红叶飘落的戏,加强短片的悲凉之感。
三人一对,最后的决定都是加,别管合不合适,反正就是拍个景的事儿,至于效果,完全可以等后期剪辑的时候再对比着看嘛。
除此之外,第一个小演员也很关键,演技可以没有,但眼睛一定要透露出那种把话给听进去了并且相信了的感觉,不然后面的故事也就不成立了。
这么说听起来好似还是需要演技的,但其实,只需要孩子的眼睛够天真够认真就可以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