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并不在意,他已能料想,这座前所未有的学院必能在这个古老国家的文化史上占据一定地位,就如同古时的稷下学社般,沈歌想将荀飞光的名字留在上头,让所有人都能瞧见。
但愿有一日,当后人回顾历史时,会心怀感激地评价,正是因为荀飞光的高瞻远瞩,出银钱出人给沈歌建这么一座学院,这个古老的国家方开这一类学院之源头,并将这种务实的学院一直流传下去。
荀飞光生性洒脱,对学院以自个的名字命名并不在意,他对沈歌道:“用我的名讳可行,不过旁边亦加上你的名讳。”
沈歌笑着摇摇头,对他解释道:“我名字不若你的好听,还是不加。”
“在我心中,你的名字最为好听。”荀飞光眼里带着笑意,声音温和,“不如叫飞歌学院罢?”
“不不不,这名字不大好听,还是用飞光学院最好。至于没用我名字命名,是否有人会记得我的问题,我觉得完全不必担心,我想,这么一座学院,后人一定不会忽视它的建校人,再不济,我们将校史写好一些传承下去便是,我相信人们必不会漏掉这样重要的信息。”
飞歌学院这名字实在有些羞耻,沈歌不好意思用。
荀飞光见他真心不想用自个的名字,亦未勉强。
学院的名字确定下来后,荀飞光专门托朋友请一位书法家出山为飞光学院题匾,待来年学院开了之后便能挂上去。
同时,荀飞光还令百里宜在大燕各府散出这个新学院的消息,借此吸引先生过来。
飞光学院与一般学院相比,最大的优势便是银钱足够。在银钱的推动下,沈歌相信要请先生过来完全不成问题。大燕大多数有本事的人都想着将手上的手艺传承下去,子子孙孙代代无穷,不过亦绝对有人会不在意后代,而是选择拿到手中的一大笔银钱。
“这么说来,沈歌儿,你给先生的月俸是多少?”韶信好奇地问,“怕是能有上百两罢?”
“韶大哥觉得多少合适?”沈歌没把话说死,“一百两一年可够?”
“一百两?”韶信有些懵,“所有先生你都要出一百两一年?”
第92章 信件
一百两银子足够一个五口之家在县城舒舒服服地生活六七年, 莫说是偏远的南关府, 纵使在京都, 国子监的普通先生一年也拿不到一百两俸禄。
沈歌道:“俗话说千金买马骨,南关府偏远, 我无甚能给那些先生,唯有多出些银钱, 以此吸引有才识之人过来。”
“话虽如此,不过每名先生一百两年俸, 这也太多了些罢。”韶信脸上仍残留着不可思议, 蹙眉道:“况且你要聘请的先生还不是能教人段文识字的科举先生,只是杂学先生。莫说一百两, 纵使砍去一半, 来南关城的先生亦会蜂拥而至,何至于此?”
现在学院还少, 先生亦不多, 一百两虽多了些,但也不至于让韶信动容。
可现在只是开始, 若日后更多学院建起来, 成百上千的先生来此,他们是否也要付多达百两的年俸?还有学生,先生年俸这样高,学生该出多少束脩?束脩高了之后,可有学生愿来此地读书?
韶信并非商人,不过与百里宜相处得多, 数他还是会算。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沈歌出的这束脩都高了些。
沈歌却坚持,“我既开了这个头,目标便不是偏安一隅的小书院。莫看现今学院还未建起,什么也看不见,日后我必让飞光学院成为大燕乃至全世界最有名的学院。”
学院一开张,最重要的便是格调莫掉下来。若他只付先生五十两年俸,招一般的学子,看起来的确会好起步一些,不过恐怕几十上百年之后,飞光学院仍是籍籍无名的学院。
韶信仍不大理解,“出一百两年俸就能使这学院扬名?”
“当然不,财帛动人心,我愿付普通先生一百两年俸能使我们学院进入许多较为穷困的先生眼中。有好先生在,招到好学生的可能性亦大些。”
沈歌早有计划,“学院教军事,教商业,教农业,也教工业,要收的学生却不是普通百姓,我要拟出考核,只招最聪明最勤奋的那批,宁缺毋滥。我不仅要给先生百两年俸,我还要给学得好的学生发奖学金,以资他们的学业。”
韶信神色复杂地张张嘴,“我们这等学院还要倒贴学生银钱?”
“有好苗子就贴。”沈歌答得毫不犹豫,“不仅要给学子倒贴奖学金,若有女娘过来求学,达到我的要求后,我亦会收下。”
“这,这也太……”韶信没想出词来说这事。
沈歌笑笑,“韶大哥不必担忧,饭一口一口吃,学院亦不会一蹴而就。第一批学子先在清凌卫中选。因是自己人,学院帮出六成束脩,让学子另出一四成。”
提到手下,韶信回过神来,忙问:“你打算收多少束脩?”
“二十两一年罢。”沈歌见韶信似乎觉得高,解释道:“其余学院主要跟着军学院的二十两束脩走,到时不单要请你过来讲课,荀哥亦会